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 认证与评估 - 审核评估

审核评估

新一轮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学习指南(第二期)

在了解了新一轮本科教育审核评估的理念、流程与分类后,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学校自身。接下来,我们将一同探究校情校史、办学定位、吉大校训与精神,以及我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,这些内容是我们深入理解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的关键基石,让我们继续开启这段探索之旅。

一、校情校史

(一)办学概况

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,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两地办学,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,也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。先后成为国家民委与湖南省政府共建高校、一本批次录取高校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等,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普通高校。

(二)学科专业

学科门类齐全,有22个教学学院,41个一级学科,73个本科专业,覆盖12大学科门类。拥有省重点学科、省国内一流建设(培育)学科、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等多个学科;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协作研发中心,一级学科博士点、硕士点及专业硕士点;有国家级特色专业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、“卓越计划”专业,国家级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一流课程;还有国家级、省级教学科研平台30余个。

(三)师资力量

在职教职员工近1500人,专任教师1100余人,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,博导、硕导共560余人。拥有众多国家级、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,以及国家级、省级教学团队、科技创新团队。还有多位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、优秀教师等荣誉获得者。

(四)人才培养

现有各类在籍学生近3万人,在校本硕博生、留学生共2.5万余人。构建“立人教育”体系,学生动手能力强、社会实践活动多,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,艺术团影响广泛,学校多次获“三下乡”等先进称号。办学60余年来,培养30万余名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上、干得好”的毕业生。

(五)科研与社会服务

承担大批国家与地方重大科研项目,社科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、生态文化等为重点,成果影响广泛;自然科学研究聚焦武陵山片区特色资源开发,提出“三带”理论,研发“米良一号”猕猴桃等,成果丰硕。

(六)文化与国际交流

拥有由六大文化场馆组成的“湘西民族文化博览园”,获批多个国家级、省级科普和教育基地。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资格,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,实施教师研修、学生交流等项目。

(七)办学荣誉与发展目标

先后获得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等荣誉,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。新时代,学校正抢抓机遇,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。

二、办学定位

(一)学校类型定位

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

(二)发展层次定位

以本科教育为主体,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

(三)服务面向定位

立足湘西、面向湖南、辐射全国、服务基层

(四)发展目标定位

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

(五)办学特色定位

综合性、应用性、师范性、民族性

(六)人才培养定位

“品德好、能力强、吃得苦、后劲足”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

(七)学科专业发展定位

建立学科专业协同一体化发展机制,优化结构,强化引领带动作用,建成一批支撑地方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群,形成文理医工各具特色、传统与新兴专业融合发展的格局,重点加强七大学科专业群建设

三、校训与精神

(一)吉大校训

以人名校,以业报国

(二)吉大精神

凤飞千仞,薪传八方

四、人才培养总目标

依据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,体现“立足湘西、面向湖南、辐射全国、服务基层”的服务面向定位,以及“品德好、吃得苦、能力强、后劲足”人才培养规格定位,围绕学校“综合性、民族性、师范性、应用性”办学特色,统筹学科专业建设,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、专业基础扎实、综合素质高,具有人文精神、科学素养、创新能力、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的“品德好、能力强、吃得苦、后劲足”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五、专业培养目标

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,综合国家专业标准和学校定位目标,制定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,培养服务面向明晰、具有个性特征的高素质应用型。